
2007.7月29日新聞稿
用盡生命最後的力氣,發揮最大的影響力
<最後的演講> 鮑許教授上週五辭世
2007年八月,醫生告訴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明星教授——蘭迪.鮑許說(Randy Pausch):「你罹患致死率最高的胰臟癌,只剩下三~六個月的生命」。鮑許在與死神搏鬥的同時,於去年九月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發表了「最後的演講——全力實現兒時夢想」演講,感動了全校師生,並造全球千萬網友瘋狂點閱Google Video、YouTube,不分國界地透過網路觀看這一充滿智慧、歡笑,深具啟發性的精彩演講。
今年4月,鮑許按照當天演講的基本架構,延伸出更完整的53個生命故事,寫成《最後的演講》新書來鼓舞人心。蘭迪.鮑許並登上「2008時代雜誌世界100大最有影響力人物」金榜,但不幸於美國時間25日上午辭世家中,他比醫生預估的多活了五個月,留下三個未滿七歲的小孩,年僅47歲。
蘭迪.鮑許逝世的消息,成為這兩天國際新聞的重大焦點,各大媒體均以大篇幅版面介紹這一位「用盡生命最後的力氣,發揮最大影響力的了不起人物」之新聞。美國ABC電視台,更將於美國時間29日 (星期二) 晚上製作播出「特別回顧紀念專題——最後的演講:生命的慶典」。
蘭迪教授不管在書中或演講裡,都沒有「刻意強調」他的宗教信仰,其原因在書中有特別提到:「我想要談的是能夠適用於各種信仰的普世原則;讓我在告別人世之前發揮一點正面的影響力」。《最後的演講》書中「父母樂透」篇章,巧妙的用輕鬆自然的方式提到,他們全家是基督徒、他和他的母親都是美國長老教會的信徒。在這段接受化療的人生最後旅程,他的教會和牧師給他莫大的關心和許多寶貴建議…。他今年4月接受「華爾街日報」的專訪時,更在一開始就特別提到:
即使面對死亡,我仍希望採取務實的態度
同時謹記《寧靜祈禱》
上帝啊,求您賜我寧靜,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情
賜我勇氣 改變我能改變的部分
並賜我智慧 以分辨這兩者的差別
分辨出哪些是有用的事情
然後 把經歷投注在這些方面上…
鮑許在《最後的演講》書序中表示,「在未來的20年,他無法陪伴他三位未滿七歲的子女們成年,所以這本書和演講,其實是要留給他子女的『瓶中信』;希望這個瓶子日後能夠沖刷到我子女的人生沙灘上。我如果是畫家,就會為他們畫一幅畫;我如果是音樂家,就會創作一首樂曲。但我是老師,所以我在學校發表演說。」蘭迪又寫道:「這一切都不足以取代一個活生生的爸爸。不過,工程的重點本來就不在於找出完美的解決方案,而是如何以有限的資源盡力達到最佳的成果。」他,做到了!而且做的超乎一般人的能力。
今年5月,蘭迪與前美國副總統高爾,共同出席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畢業典禮,這是他逝世前的最後公開場合,他在畢業典禮演說提到他對面對死亡的看法。他表示:「當人們以為我的壽命超過了醫生的預期說法,恭喜我打敗了死神。但我確認為,只靠多活幾天是無法打敗死神的,打敗死神的方法是活得更好、活得更完整而有意義。」、「在告別的時刻,不是想起來你還沒做什麼,重點是那些幸好你有做過、毫不後悔的事。」這無疑是對「生命」最好的詮釋!這些話,在他過世的今天看來,特別令人感到他蘊藏的深刻智慧。
雖然大家都讚許他這種用「面對即將死亡」的心態認真過每一天,他卻認為,自己是用「本來就應該的活著」的方式在過日子。所以,他把他「人生中各個階段得到的教訓,包括童年、求學、求職、戀愛、婚姻、工作、親子關係…」,以及「圓夢中學到的各種經驗」通通寫在《最後的演講》書中,希望讀者「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,而夢想自然就會實現!」台灣最年輕最具影響力的趨勢創投作家劉威麟 (Mr.6),形容這就像「僅次於神聖宗教的凡人經文;人類智慧瞬間被推高到極限,是一部難得一見的人生百科!」。
中文版《最後的演講》於6月25日發行出版,而鮑許教授巧在中文版出版滿月時過世,在上市短短30天,中文版卻已經再版3次,並搶下金石堂、博客來、誠品三大暢銷書冠軍寶座,並蟬聯四周冠軍迄今。不管是得標版權金或銷量都直逼《哈利波特》,也創下今年外文書最高的版權金紀錄。此書被翻譯成30種語言。
如同蘭迪鮑許希望,「不要只是為我鼓掌流淚,請把我傳授的錦囊用在你的人生裡……」。本書中文版也獲得李開復、吳念真、楊定一、連加恩、孫大偉、林義傑、劉威麟(Mr.6)、洪蘭、蘇雪豔、光禹等人的至情推薦。ABC(美國廣播公司)將他列為去年三大年度風雲人物。雖然人生短暫,鮑許已經成為很多人心中的親密摯友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